4月26日,省部共建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农学院和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了“小麦分子改良太行学术论坛”。此次论坛是我校120周年校庆“学术论坛”的系列活动之一。论坛以“小麦分子改良,助力种业振兴”为主题,邀请南京农业大学贾海燕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倪中福教授,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刘录祥研究员、毛龙研究员、王轲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毛虎德博士,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刘志勇研究员、童依平研究员,青岛农业大学马武军教授及我校李在峰教授10位专家作学术报告。校长、实验室主任申书兴教授为论坛致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马峙英教授,副校长、实验室管委会副主任赵邦宏教授,副校长、实验室副主任李存东教授出席活动。论坛开幕式由科研院院长、实验室副主任赵建军研究员主持。
申书兴代表学校向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简要介绍了我校小麦遗传育种的发展历史、取得的成绩和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要求,要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围绕优质、产量、抗性、基因编辑等重要性状和关键技术,拓宽科研视野和研究思路,开展合作研究,提升研究能力,推动我校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种业振兴和解决小麦“卡脖子”问题书写农大篇章。
会上,贾海燕教授分享了近期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TaCol-B5基因克隆及分子机制解析工作;倪中福教授详细介绍了小麦小穗数研究进展,影响开花期和抽穗期基因FT-D1的克隆,三联小穗性状基因WFZP的克隆及其下游靶基因和调控通路;毛龙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小麦的发展历史并通过外显子测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发掘群体遗传多样性和QTL基因的成果;王轲博士报告了转基因和编辑体系的优化及叶酸含量、高花青素等种质的创制;刘录祥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小麦诱变育种工作的现状、发展趋势及近期取得的显著成果;毛虎德博士详细阐述了TaNAC071-A基因在调控小麦抗旱方面的分子机理;刘志勇研究员系统介绍了小麦抗病基因发掘与定位策略,多个抗白粉基因的克隆及品种精准设计研究;李在峰教授分享了小麦抗叶锈基因/QTL挖掘及Lr13的克隆工作;童依平研究员介绍了我国小麦氮高效育种的遗传增益及氮效率改良策略,探讨了TaGS2等基因的育种应用前景;马武军教授就Glu-Ay蛋白、硫肥施用及ALP基因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进行了交流。
本次论坛主题明确、内容丰富,聚焦小麦分子改良研究领域的科技前沿,为师生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与会人员就小麦分子育种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促进了师生对当前小麦科技前沿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积极推动我校小麦研究工作的发展。
国家重点实验室、农学、园艺、植保、生命、资环等学院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科院及保定市农科院等3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师生3000余人参加了活动。腾讯网、植物科学最前沿等多家媒体报道、直播了本次论坛。